朱塞佩.耶穌.瓜奈里 (Giuseppedel Gesù Guarneri , 1698 -1744)

本資料庫收藏: violin(1733) violin(1744)

塞佩.瓜奈里.耶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是朱塞佩.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 filius Andrea, 1666-1740)的兒子,一般文獻史料上皆稱他為「耶穌.瓜奈里」(Guarneri del Gesù),他註定成為瓜奈里家族中最卓越的製琴家,將瓜奈里琴發展到登峰造極之境,被譽為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ca. 1644-1737)之後最偉大的製琴師。他從小就在父兄的指導下受到很好的製琴訓練,對於提琴工藝很有天份。 由於當朱塞佩成年時,家中經濟已經不如以往,加上父親健康不佳,叔叔彼得羅遷居至威尼斯,因此家族事業重擔便落在耶穌‧瓜奈里肩上。24歲之前曾經與卡洛.白貢齊(Carlo Bergonzi, 1683-1747)一起在父親工作坊製琴;1722年結婚,之後父親將房子抵押,他們只好被迫搬離,1730年代重返製琴業。1730年至1739年間,許多提琴的琴頭是由父親協助製作,1740年至1744年他開始大力改革。 早期幫忙父親製琴時,作品精緻且技藝高超,材料選擇慎重,有漂亮的楓木紋路。這時期帶有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風格,也與白貢齊提琴極為相似。面板的拱型弧度小,油漆質感極佳且富有漂亮的琥珀色光澤,有其高度的創意與天份。1726-1730年間可說是他的學習發展階段,他以史特拉底瓦里形制為基礎,在琴體弧度則參考馬吉尼(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a. 1630)概念,並且巧妙融合個人特質。他不斷地研究與尋找一種新的琴型,使外型更大且能發出優美的大音量。此期間他通常以淡黃色漆為底色,再輔以暗色的塗漆。自1729年起,他的琴標籤上註有“IHS”的字樣及十字架的圖案,傳聞他是天主教派的虔誠教徒,又為和其父親有所區別,故稱為「耶穌.瓜奈里」。 1730年之後其技藝攀爬至登峰造極之境界,展現出獨創性及個人風格,整體結構優異而充滿創造性。一般認為1730-1735年是他的製琴黃金時期,製作出許多優秀的大型小提琴,展現出原創活力,充滿實驗冒險的勇氣。辭世前幾年,作品粗獷質樸、較不雅致,但音質仍充滿活力,刀斧痕跡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他配製出光輝的油漆,以琥珀色漆為底,再施以透明的紅光漆。愈晚期的琴在細部處理上愈偏離1730-1735年間的精細手藝;然而,這些提琴的基本造型與比例仍不脫1730年代間所設定的模式。從黃金時期到辭世的短短14年間,耶穌.瓜奈里製作出來的小提琴,兼具豐饒的多樣性與神奇的原創性,每把琴都是人間至寶,公認為最頂級的樂器,與史特拉底瓦里琴相互輝映。 綜觀瓜奈里家族的製琴特色,尤其是耶穌.瓜奈里,專注於發展出厚實巨大的琴身形式、飽滿的音色。他挑選木材是根據音響效果上的考量,而非針對於提琴的美學架構:琴身較為平坦,C側板較長,極富創造性的優越架構;優美雅致的F孔較為寬大,鑲線極為靠近琴身邊緣。其特色是音質明亮且富磁性,音響效果較為雄渾蒼健,比史特底瓦里的琴更為強而有力,因此為部分演奏者所偏好。他製琴的時期只維持了20年,他沒有子嗣也未收任何學徒,據專家估計他一生製做的琴大約只有200把,沒有中提琴或大提琴,現今僅存150支左右的小提琴。 耶穌.瓜奈里在世時,他製作的琴深受一般演奏家及音樂家們的喜愛,然而這些音樂家對提琴的保護並非像貴族珍藏般完美,因此其作品被完整保存的不多,這種情形與史特拉底瓦里提琴大相逕庭。十八世紀初時,史特拉底瓦里的名聲響徹雲霄,而瓜奈里家族被其鋒芒及影響力所掩蓋,使得耶穌.瓜奈里的琴普遍不受到青睞。普格納尼(Gaetano Pugnani, 1737-1798)是首位使用耶穌.瓜奈里琴的重要演奏家;十八世紀晚期,即使音樂家維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首次使用他的琴演奏,當時的製琴家仍不願意採納瓜奈里琴的形制。直到十九世紀初,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用瓜奈里的一把1743年製的琴「加農炮」(Il Cannone)風靡了全歐洲後,他的提琴在音樂上及商品上的價值,才與史特拉底瓦里並駕齊驅。偉大的演奏家如海費茲(Jascha Heifetz, 1901-1987)、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沃東(Henri Vieuxtemps, 1820-1881)、易薩伊(Eugène Yasye, 1858-1931)、史坦(Issac Stern)及黎奇(Ricci)等人,都曾採用過他的琴。

Hint: 按Esc鍵或點擊此方框以外區域均可關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