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時代背景

乌克兰

基辅 (Kiev)

辅 (乌克兰语:Київ) 位于今乌克兰的中北部,是乌克兰 (Ukraine) 历史与文化首都及第一大城市。五世纪原本只是一个交易所,后来逐渐扩大成为东斯拉夫文明的中心,并在公元十至十二世纪成为基辅罗斯 (Kiev Russ) 的首都。十三世纪因蒙古人的入侵,使基辅没落了数个世纪。直至十九世纪末,基辅因俄罗斯帝国 (Russian empire) 的工业革命而再度兴起;1921年起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 的重要城市,1934年后成为该国的首都。

基辅从第十世纪开始盛传由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带入的拜占庭 (Byzantine) 仪式音乐和文化,并逐渐融入当地的传统民俗音乐。直至1569年波兰-立陶宛联盟(the Polish–Lithuanian union) 成立后,将乌克兰的教会音乐带入西方音乐体系之下,从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莫希拉学院 (Kiev Mohyla Academy)采用西方古典音乐理论及复音音乐,并培养出多个世代的音乐家。

基辅在十九世纪的音乐文化被多个社会组织支配着,其中最重要的「俄国音乐协会」 (Russian Musical Society) 基辅分会除了大力赞助音乐会举行外,更建立了一所音乐学校,延揽俄国各地音乐师资。在其组织的资助下,许多著名音乐家都曾现身基辅,如鲁宾斯坦 (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拉赫曼尼诺夫 (Sergey Rachmaninov, 1873-1943) 和史克里亚宾 (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 1872-1915) 等。1913年基辅的音乐学校升格为「基辅音乐学院」 (Kiev Conservatory,今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其师资包括了当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霍洛维兹 (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由于基辅当代的音乐文化的资助与二十世纪初的俄国苏维埃政府 (сове́т) 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带有政治意味的图像成为基辅近代提琴的特征,如制琴师弗拉基米尔‧纪伯勒夫 (Vladimir Ziborov, Владимир Зиборов, c.1860-1940) 于1925年制作的一把纪念列宁 (Vladimir Ilyich Lenin, 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 1870-1924) 逝世的提琴,其琴身上装饰以诸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象征符号,甚至以列宁的头像做为琴头的雕刻;提琴背板上更以俄文书写:「列宁殒落,遗教永存」,说明了俄国二十世纪的阶级革命对基辅近代音乐与制琴工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