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時代背景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姆斯特丹是現今荷蘭的首都,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從它的音樂歷史可以反應出這個城市的成長:它在十三世紀仍只是一個小漁村,到了十七世紀的黃金時期,則演變成世界貿易中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運和金融中心,活絡的商人與貴族活動,促進音樂的快速成長,不僅使音樂成為當地重要休閒活動之一,並大量提升音樂活動的數量;而政府持續支持音樂的態度更助長音樂發展,國際知名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絃樂團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即是在這一時期創立(1888年),直至今日還是頗受各方好評。

阿姆斯特丹的音樂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紀的教堂音樂,當時在許多地區的大教堂中都有管風琴的設置,這也反應到了阿姆斯特丹樂器製作的發展。阿姆斯特丹的製琴業基本上是以君.馮‧寇佛蘭 (Jan van Covelens, c. 1740-1532) 為起點,他是管風琴製琴師與修復師,在十六世紀設計了管風琴的新款樣式,後來普遍成為南尼德蘭(其區域大致在現今的比利時、永布公國、盧森保及林保公國等地)及法國當時最為流行的管風琴樣式。

十八世紀的阿姆斯特丹為管風琴製造重鎮,而它除了誕生許多管風琴製造名家之外,在其它樂器製造的表現也相當亮眼,如十七世紀鐘琴為法蘭西斯 (François)兄弟及彼得‧希磨尼 ( Pieter Hemony) 所研發;木管樂器的製造在1670年至1810年間繁榮發展,1685年至1735年達到高峰,特別是木笛、長笛、雙簧管及巴松管的製作。創立於1779年的「Meincke and Pieter Meyer」,是阿姆斯特丹地區第一間大量製造鋼琴的公司,繼倫敦、奧古斯堡、維也納、巴黎後,阿姆斯特丹在1840年也成為了樂器製造中心。

在提琴製作方面,尼德蘭的製琴業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時期,第一階段約由1650年開始,直至1728年彼得‧羅姆布斯 (Pieter Rombouts, 1667-1740) 逝世為止,第二階段尼德蘭的製琴中心由阿姆斯特丹轉至海牙(Hague),年代約由1728年至1850年止,第三階段則由1850年至二十世紀。尼德蘭的製琴家們製作樂器外,他們也修理樂器並當起商人進口法國及德國的提琴。

君.布密斯特 (Jan Bourneester, 1629-1681),許多的提琴專書上均提到其樂器具有相當高的品質,但由於他所留下來的樂器相當稀少,因而無法明確指出其樂器特點,目前來說"布密斯特"僅是文獻紀錄中的一個名字而已。

接下來是科尼利厄斯‧克萊曼 (Cornelis Kleynman) 是弗朗西斯.呂波 (Francis Lupo, ?) 的繼子,在他少數留存下來的樂器中呈現出優雅的阿瑪蒂風格。威廉‧馮達‧塞德 (Willera van der Syde, 1663-1708) 的作品呈現出許多個人特色,某些部份則反應了克萊曼提琴的概念;如果形容克萊曼的樂器為“優雅的”,那形容馮達‧塞德的樂器特色就是“強壯的”。

另一位知名製琴家亨德利克‧雅各 (Hendrik Jacobs, 1630-1699),早期作品呈現出阿瑪蒂式風格,就像早期的克萊曼一樣,但雅各晚期的作品則呈現出較為強壯的風格,約於1685年開時,雅各的作品出現了轉變。繼子羅姆布斯擁有完美的琴身厚度、溫暖的紅色油漆,提琴整體的拱度及音孔形狀傾向約克柏.史戴納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的概念。

羅姆布斯在1728年逝世後,阿姆斯特丹的黃金時代也在此時期結束,尼德蘭的製琴中心由阿姆斯特丹轉移至另一個城市海牙(Hague),由海牙製琴師約翰尼斯‧貝納德‧屈佩爾 (Johannes Bernard Cuypers, 1781-1840) 所建立,年代約由1728年至1850年止。而在阿姆斯特丹的後代的製琴家們,則多以晚期羅姆布斯的提琴為模型製作,但作品的品質、工藝技術及漆料就不及羅姆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