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時代背景

克拉考 (Cracow)

拉考 (Cracow) 位於波蘭 (Poland),約建於八世紀。十一世紀到1596年間,它曾經是波蘭的首都,至今仍是文化和藝術重鎮。克拉考在第三次瓜分 (third partition, 1795) 時成為奧地利 (Austria) 的版圖,1809年成為華沙大公國 (Duchy of Warsaw) 的一部份,1815年則隸屬於克拉考共和國 (Kraków Republic) ,1846年再次被奧地利併吞;1918年,克拉考回歸到波蘭這個正在重建的國家。克拉考的文化中心是皇家城堡 (royal castle) 與瓦維爾山上 (Wawel hill) 的大教堂,那裡是舉行加冕典禮的所在地;在為數眾多的教堂中,以1396年完工的聖瑪麗亞教堂 (St Mary's ) 規模最大,教堂前的中央集市廣場十分著名。

克拉考最早的教會音樂出自於十一世紀的聖本篤修會聖歌 (Benedictine chant) 以及天主教禮拜儀式著作,其他十三到十四世紀的文獻資料都來自克拉考大教堂與修道院,許多十五世紀的禮拜儀式書籍也被保存下來。十四世紀中葉以前,宮廷和城市的音樂生活少有記載,克拉考最早的複音音樂出現於十四世紀,皇家唱詩班 (royal chapel) 扮演著重要角色,器樂聲部多半為歌唱伴奏,但有時也有獨奏。十六世紀時,唱詩班的成員已超過30位,多為歌唱者,一些人則演奏樂器,另外還獨立設有13把小號 (trumpet) 的重奏。來自匈牙利的巴克法克 (Bakfark) 是十六世紀唱詩班內傑出的魯特琴家。

克拉考大學 (Kraków University) 創校於1364年,到了十五世紀才有較顯著的發展,有關合唱音樂或音樂理論著作開始出版。十六世紀的聖瑪麗亞教堂為重要的音樂學校,而出版商也開始出版禮拜儀式歌曲與巴克法克的魯特琴指法譜 (lute tablature) 。

十六世紀後半,克拉考器樂發展興起,這都歸功於皇家唱詩班,其活躍的音樂發展帶動了音樂出版與製琴業的繁榮發展,傑出的製琴師馬辛‧格洛布利奇 (Marcin Groblicz the elder, 1550-1609) 出生於克拉考,他被尊稱為「波蘭的史特拉底瓦里」,馬辛存世不多的作品都以美妙的低音音質和精緻的琴頭雕刻而見長 (將它們刻為龍頭的形狀) ,具有很高的價值。而德國製琴師像是Mateusz Dobrucki、Bartłomiej Kiejcher在波蘭也都十分活躍。一些波蘭的十六世紀小提琴也有保存下來,它們大部分都不是古典小提琴的形狀,由於沒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們無從得知它們跟義大利製琴傳統有什麼關連。除了提琴製作家外,克拉考也出現知名管風琴家與魯特琴家。

十六世紀末,克拉考的政治和經濟情勢轉變:1596到1609年間,宮廷被遷移到華沙,華沙成為首都;Sigismund III在1596年重新整頓皇家唱詩班 (royal chapel ) ,他加入了二十多位義大利聲樂家和器樂家 (此樂團因此約有38人) ,但十八世紀晚期以前的聲樂結合器樂的作品都未保存下來。

另外一群於十七世紀在克拉考發展活躍的音樂家是教堂唱詩班 (Capella Rorantistarum) 的成員,此為教堂附屬的唱詩班, Capella 從成立以來就持續在波蘭扮演重要角色,而「無伴奏合唱」 (a cappella ) 因而成為十六世紀複音音樂的傳統。

十七、十八世紀,教堂唱詩班依舊是克拉考音樂發展的中心,在國家慶典、教堂活動或私人場合中演出;而音樂家行會的成員也組成重奏團,在教堂演出。十八世紀中,一些國家重要的慶典像是加冕典禮與皇室葬禮,都在瓦維爾城堡 (Wawel Castle) 舉行,使該地成為克拉考的文化中心。

由於七年戰爭 (Seven Years War, 1757–64) 而使克拉考受創嚴重,該城市在十八世紀後半的音樂發展僅以幾個教堂唱詩班的活動為主。到了十八世紀末,教會音樂家Wacław Sierakowski努力籌辦公眾音樂會、創辦歌唱學校,還出版教會音樂的教學著作,成為復甦克拉考音樂生活的重要人物。而1790年代正值克拉考第三次瓜分,因此有許多音樂教師與製琴師從克拉考搬遷到奧地利維也納 (Vienna) 、匈牙利布拉格 (Prague) 與瑞士的伯恩 (Berne) 。

維也納會議 (Vienna Congress, 1815) 之後,克拉考和鄰近地區合併為獨立的克拉考共和國 (Kraków Republic) ,使得克拉考的學術與藝術生活再度興起。克拉考在政治混亂時期過後,終於在1815年安定下來,城市的學術與藝術生活再度興起。鋼琴大師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與小提琴演奏家李頻斯基 (Karol Józef Lipiński, 1790–1861) 都曾到克拉考舉辦演奏會。

1846年,克拉考的革命 (Kraków Revolution) 遭到奧地利軍隊的鎮壓之後,克拉考被奧地利併吞,而音樂發展再度中斷,直到1860年代才逐漸復甦,霍夫曼 (Kazimierz Hofmann) 與弗波卡 (Antoni Vopalka , 1837–79) 是當時的重要音樂家。

由於克拉考有更多的自治權,多樣的科學、文化與藝術協會在1866年後陸續興起。像是克拉考音樂協會 (Kraków Music Society, 1876) ,他們經營當時唯一一所音樂學校,即「克拉考音樂協會附屬音樂學校」 (Conservatory of the Music Society in Kraków) ,並定期舉辦音樂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音樂會演出被迫終止。Stanisław Giebułtowski為當時著名的小提琴家。

1908年,Teofil Trzciński創立一個音樂經紀公司 (concert agency) ,而造成業餘音樂會減少,因為大家較偏好有系統且管理周全的音樂會企業。這種企業讓克拉考吸收更多西歐與波蘭的新音樂,並能邀請到更優秀的外國獨奏家與團體,身為音樂會代理商的Trzciński也能夠傳授許多國外當代音樂發展的資訊。

1911年,一場音樂史與音樂理論的研討會在雅捷隆大學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舉行,這是波蘭第一次舉辦這樣類型的活動。S.A. Krzyżanowski (1879) 與Piwarski-Gieszczykiewicz (1897) 是二十世紀初兩家最重要的出版社。

古斯塔夫‧豪斯勒 (Gustav Häusler, 1850-1940) 是克拉考最著名的製琴師之一,工作室成立於1832年,他的事業後來在1870年由他的姪子兼學徒Gustaw繼承。Gustaw的小提琴模仿史特拉底瓦里 (Stradivarius) 的風格,獲得高度評價。此外,克拉考也出現優秀的鋼琴製造家與管風琴製造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之後,當地各種團體陸續成立,尤其是合唱團和管弦樂團,讓城市的音樂生活持續充滿朝氣,音樂會生活的蓬勃發展跟大環境的經濟情況息息相關,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之間變得更顯著。

納粹政府 (Nazi administration) 在1940到1944年占領時期,音樂會的形式和曲目被德國人控制,所有的音樂學校都被關閉,因此出現了秘密的音樂教學活動,波蘭人會私下聚集,欣賞獨奏或室內音樂,包括蕭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的作品,但此秘密集會後來也在集中營 (concentration camps) 時期被德國人消滅了。

1945年1月解放之後,由於華沙受創嚴重,因此克拉考成為波蘭的音樂中心,但1950年代華沙重建後,許多音樂家再次遷往首都。雖然如此,克拉考仍是波蘭的第二個音樂中心,優秀作曲家輩出,管弦樂團、合唱團、室內樂團體林立,音樂會與音樂節更是蓬勃發展。

位於克拉考的雅捷隆大學是波蘭三所國立大學中設有音樂學科系 (department of musicology) 的其中一所,初期主要是研究十九世紀音樂和民族音樂學,後來囊括各時期的音樂,深入探討波蘭音樂史以及跟其他音樂的相互關係。

小提琴在波蘭是最受歡迎的民間樂器,小提琴 (波蘭文:skrzypce) 是當地居民用單一片木頭做成的樂器,有三或四條絃,十六世紀製琴師老馬辛就有製作小提琴作品,提琴身形跟現代小提琴有明顯的差異。skrzypce podwiązane 或skrzypce przewiązane是在小提琴的弦下方加上一根大小適中的棒子,然後將它們綁起來,如此一來就可以在第一把位演奏較高的音域;十九世紀時,此樂器開始取代了mazanki,mazanki是一個小型的古提琴,有三條弦,通常跟風笛 (bagpipe) 一起演奏;小提琴在民間音樂團體中是主旋律樂器。

文藝復興時期,克拉考就已經是波蘭的音樂中心,而皇家唱詩班的活躍發展帶動了器樂與製琴工藝的興起。雖然之後波蘭歷經好幾次的政治瓜分與社會動盪,使得其音樂發展一再中斷,但優秀的音樂家與製琴師們仍舊努力發揚傳統,使克拉考的音樂文化依舊炫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