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時代背景

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一百年間,由於醫學的新發現,致使嬰兒死亡率下降,歐洲人口數急遽增加,同時也增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

然而,由於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快速進展,使人口過剩的鄉村產生貧窮與髒亂的問題。鄉村的工匠因商品無力與進口工業商品競爭而斷了生計,為了擺脫貧窮,這些人轉而尋求移民一途;而人力資源過剩的問題同樣出現在城市中,其中又以工匠影響最大,包括木匠、泥水匠、鐵匠、製鞋匠、裁縫師,以及製琴師。然而,除了人口爆炸和缺乏工作機會等原因外,即將來臨的戰爭、被徵召從軍的壓力、族群迫害等等,也是導致移民潮的因素。

此時,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的美洲和大洋洲,便成為大量歐洲移民的良好地點。1830年到1930年間,超過5100,0000 (51million) 的歐洲人口移民到美洲和大洋洲,包括美國、阿根廷、加拿大、巴西、澳洲、南非等地。而阿根廷所提供的大量工作機會、高薪資、法律保障等吸引歐洲人到此,1870年代開始還有其它移民政策陸續定案。

義大利移民在港口熱那亞 (Genoa) 乘船出發至阿根廷,其中又以北義大利人佔大多數,而像拿坡里 (Naples)、西西里島 (Sicily) 等南部城市居民,則是於1895年陸續抵達。

1870年代開始,義大利對阿根廷的影響力日漸普遍,尤其在藝術領域方面,許多著名的義大利音樂家及學者都來到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主要的音樂學校之一─朱塞佩‧威爾第音樂學校 (Instituto Musical Giuseppe Verdi) 的校長雅圖羅‧法雷尼 (Arturo Faleni) 也是義大利人;在當地管弦樂團也常看見義大利音樂家的蹤影。1910到20年代之間,光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就有超過二十所音樂學校與機構,許多音樂家也從事私人教學的工作,義大利的音樂傳統因而擴及阿根廷生活的每一角落。

這段時間,德國、法國以及捷克斯拉夫(Czechoslovakia) 等國的工廠開始大量生產提琴,導致許多製琴師流失許多客戶,彼此間的競爭也更為激烈,因此他們紛紛離鄉背井,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尋求更好的生活。

十九世紀晚期,為了滿足大眾對各類音樂及歌劇的需求,阿根廷各大城市紛紛建立劇院,音樂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1890到1930年間,高級餐館為了提升競爭力,紛紛聘請輕音樂樂團 (Light Music Orchestra) 演奏,此風潮蔚為流行。同時,貴族與富裕家庭的小孩也開始接受音樂教育,最普遍的樂器就是鋼琴和小提琴。

因此,歐洲製琴師看到了阿根廷廣大的發展契機。1870年代開始,第一批義大利製琴師抵達,大多數在1890年到1910年這二十年間抵達阿根廷和烏拉圭(Uruguay) 之間的拉普拉塔河流域 (River Plate) ,並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定居。從義大利移民而來的製琴師包括1870年到達的弗朗契斯科‧米蘭尼 (Francesco Milani, 1839-1891)和皮耶佐‧泰斯托利 (Pietro Testuri, 1863-1947)、1885年到達的路易吉‧羅瓦悌 (Luigi Rovatti, 1861-1931) 、1886年的弗朗切斯科‧雷巴斯第 (Francesco Rebasti, 1864-1941)、費歐倫提諾‧伊根尼托 (Fiorentino Ingenito) (1892)、朱塞佩‧莫雷利 (Giuseppe Maurelli, 1878-1948) (1897)、路易吉‧卡佐里奧 (Luigi B. Carzoglio, 1874-?)( 1898)、尼可拉‧貝里尼 (Nicola Bellini, 1895-?) (1906)、奧朵‧巴爾比 (Aldo Barbiere, 1884-1947) (1914)、馬利歐‧史普蘭朵 (Mario Splendore, 1902-2000) (1924)、馬提歐‧布魯尼(Matteo Bruni, 1884-1964) (1927)、法蘭克‧朋佐(Franco Ponzo, 1916-)(1950)、等人。

新的科隆劇院 (Colón Theatre )在1908年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盛大開幕,成為阿根廷的音樂中心,許多國際知名音樂家都曾在此演出,包括卡盧索(Enrico Caruso)、艾爾曼 (Mischa Elman) 、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聖桑 (Camille Saint-Saëns)、米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海菲茲 (J. Heifetz) 等人。

此外,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有許多提琴收藏家在此居住,像是義大利的蒙特里昂 (Mazzeo Monteleone, 1891-1965) 、白蘭可 (Issac Fernández Blanco)、赫頓 (Gustavo Herten)、以及托恩奎斯特 (Carlos Tornquist) 等。這些音樂藝術工作者滿懷希望,千里迢迢來到此地,為阿根廷製琴業開啟一段嶄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