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說明

琴是在聲響表達上最完美的樂器之一,且有著獨特而多面性的音樂表現能力。它的音域模擬自人聲,所以在美感與情感詮釋極具魅力;同時,它也能夠呈現敏捷及華麗的音型,讓一流的演奏家表現出不同層次的音樂情緒,從抒情甜美到戲劇性的張力表現,皆能發揮自如。即使與其他樂器合奏時,也能展現完美的融合性。

提琴出現在西洋音樂史中,至今大約有四百多年歷史。百餘年間,它的地位不斷躍升,從市井小民的日常娛樂到王公貴族的御前清奏,提琴著實具有雅俗共賞、廣受各階層喜愛的特性。隨著西洋音樂的發展,提琴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器樂曲的發展,交響樂的形成,協奏曲的風行,都與提琴樂器密切相關。在宮廷裡、樂團中、舞台上、家庭裡,隨處可見提琴的存在。其普遍性和受人喜愛的程度,不言而喻。其中,又以弦樂家族中的小提琴,因表現力強、音色極富傾訴性與體型輕巧等特質,成為普及性最高之弦樂器。

提琴不只是普及率高,其藝術性也經由歷代的作曲家、演奏家,提升到極高的層次。從為數眾多、質量兼具的提琴協奏曲,以及赫赫有名的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姚阿幸(Joachim-Elman, 1831-1907)、海菲茲等傳奇小提琴家,在在都將提琴的藝術發展,推向了頂峰。

四百多年的歷史中,提琴無疑是創造了一段傳奇;而十七世紀初,義大利北部的提琴製造業,則寫下了樂器製造史上最光輝燦爛的篇章。製琴師的一鑿一銼,不但為後世小提琴訂下形制規模,更打造出一批堪稱稀世珍寶的樂器。這些曠世名作有著極高的歷史及美學意義,成為當今演奏家、愛樂者與音樂學家注目的焦點。

奇美博物館自1990年蒐集名琴至今,可說是進行了一段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義大利製琴學派自古有著家族傳承及師徒制的特色,從克里蒙納各家各派又衍生出各展千秋的派別,而奇美的目標,便是將每一派重要製琴師及其子弟的作品蒐集完全,如此便可織起義大利綿密的製琴網。然不只是義大利,德國首屈一指的大師史戴納(Stainer)、法國前四大製琴家與荷蘭、西班牙大師的作品,也都一一納入典藏。這無疑是在建立一個理想的「提琴王國」!此國度以傳承為經,以地域為緯:史特拉底瓦里與瓜奈里可以與其師阿瑪蒂相傍相依,阿瑪蒂可與百年後的徒子徒孫齊聚一堂;義大利、德國、法國製琴師可互相較勁…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愛樂者引頸期盼的想望,讓上百名琴在同一時空中呈現。這是奇美一手打造、令人讚嘆不已的「提琴理想國」。

1990年,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從國際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手中,買下第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漫漫「建國大業」就此展開。此後16年間,奇美博物館人員多次走訪歐、美,參與多場提琴拍賣會,無數次閱琴、試琴、購琴,使奇美名下的琴日益增多,也使奇美的名聲不脛而走。目前世界上類似的提琴機構約有十多個,在國際名琴典藏網Cozio的統計中, 奇美的館藏已名列前矛;而在私人提琴機構中的排名,更是堂堂登上了世界第一。奇美博物館的提琴收藏,不只以數量見著,更以有系統、有目標、有計畫之蒐集,被譽為富有完整性、歷史性、與教育性之世界級提琴收藏機構。

奇美現有的提琴,幾乎已囊括了所有重要製琴師與流派。以縱向來看,布雷西亞的達薩羅 (Da Salò) 與其徒馬吉尼 (Maggini) 一脈相承;克里蒙納的阿瑪蒂家族發展出的史特拉底瓦里、瓜奈里、白貢齊家族、以及盧傑利系統、 羅傑利家族,到開創出米蘭學派的 喬望尼‧葛蘭奇諾 (Giovanni Grancino) 等,這些重要製琴師的作品皆已收納。而以橫向來看,重要的布雷西亞、克里蒙納、羅馬 (Roma) 、威尼斯 (Venice) 、杜林等義大利製琴重鎮;到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地,一舉串聯起歐洲各地之製琴系統。目前蒐集數量已超過一千把,就蒐藏之豐富性、完整性來看,皆屬世界級之等級。

每一把名琴,其實都有著訴不盡的故事,也都在進行著一段又一段未竟的旅程。一把名琴,牽起了素昧平生的製琴師與演奏家、甚或繫起了百年後的演奏家與蒐藏家。名琴的歷史之所以珍貴,便珍貴於斯:製琴師的一鑿一銼、歷代演奏家的流風遺思、當今演奏家的夢想希冀,全都寫在一把名琴上了。這使得名琴驀然地有一種睥睨時空、絕壯的美感。有些演奏家甚至認為,名琴是各有其獨特個性、獨立靈魂的。旅美大提琴家馬友友曾表示,當他使用杜普蕾所遺留下來的Davidoff提琴,演奏杜普蕾的成名曲—艾爾嘉(Elgar)的大提琴協奏曲時,不禁渾身震顫。因為這把琴所表現的音色彷彿自然流洩,好像杜普蕾的靈魂依附其上似的。而奇美所蒐藏的兩百多把名琴,每一把都靜靜地藏著屬於自己的故事。這些歷史、這些軼事,只等著人們去探究、去發掘。

奇美名琴收藏因極為稀有珍貴、價值不斐,是故在管理上極為審慎,在過去僅止於提供國內外博物館機構展出,以及通過奇美審查的提琴演奏者借用。而本計劃則是奇美首次無償開放名琴供外界進行研究。因此,執行團隊是最專業敬業的態度,審慎進行深入研究及典藏工作。

本計劃從2005年執行至今,典藏範圍從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橫跨義、德、法、英四國,包含多個製琴學派、19個製琴城市、250位製琴師、170把提琴 (義大利116把、德國26把、法國19把、英國9把) ;由本計畫完成的錄音曲目數量約八十多首,以及奇美文化基金會所提供的二十首館藏名曲,音樂總長度達七百多分鐘。在「名琴檔案搜尋」物件庫中可查詢到約490把義、德、法、英四國的提琴基本資訊。

綜觀四期成果,除了有系統完成德、英、法、義四國重要製琴脈絡,並從奇美館藏中選取精華百把名琴,並結合具備音樂、資訊、數位設計、博物館學、以及文化出版等專業所組成的執行團隊,將這些稀世珍寶以2D靜態、3D影像、虛擬實境與影音紀錄等各方式進行數位化工作。期盼由本計畫為起點,將奇美名琴典藏擴展為台灣歷史上一個綜合了知識、人文、教育、音樂歷史、數位科技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