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2006年11月21日 |
地點: | 台南奇美博物館 |
說明: | 本計畫主要的數位化工程之一即是拍攝名琴之3D 影像。此項工作是採用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陳祝嵩教授與台灣大學資訊研究所洪一平教授所共同開發之「3D環物影片製作與增添式環場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此一技術,拍攝出來的提琴3D影像經過後製作後,可以讓瀏覽者以互動的方式透過滑鼠或是觸控式螢幕翻轉提琴,進行局部放大,以自然生動的方式觀賞這些珍貴名琴。
拍攝現場 |
時間: | 2006年12月25日 |
地點: | 台南奇美博物館 |
說明: | 「3D環物影片製作與增添式環場虛擬實境技術」除了物件3D影像工程外,還可配合環物場景之拍攝,製造出虛擬實境將兩者結合。2006年耶誕節的當天,利用博物館休館的日子,在館內多位同仁協助下,計畫團隊進行了此項工程。中研院資科所的黃春融博士展現他們實驗室所研發的技術,拍好的照片可以立即輸入電腦轉換成為360度的環場,不需要人工剪輯,且畫面精緻細膩,令在場人士驚歎不已。
虛擬博物館環場拍攝現場,拍攝者是奇美博物館董德明先生。 |
時間: | 2007年3月4日~3月6日 |
地點: | 台南大學雅音樓 |
說明: | 迥別於一般博物館文物,提琴除了是一件典藏品外,在演奏名家的手中,它還能發出絕美的音色、動人的旋律。本計畫重要數位化工作之一,即是邀請演奏名家拉奏當代樂曲,將名琴的聲響記錄下來。這件浩大工程是由台灣師範大學與奇美文化公司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台師大負責曲目規畫、樂譜搜集、錄音的安排,以及大鍵琴的借用;奇美則負責出借提琴、演奏家的邀約、樂器搬運與調音、以及場地的安排。雖然工作繁複,但由於大家合作無間,一切都依原訂計畫順利完成。
五位演奏家合影。 由左至右,林宜嫺(國家交響樂團大提琴手)、張姍卿(台師大音樂系大鍵琴教師)、陳沁紅(台師大音樂系教授)、李宜錦(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李季(台南藝術大學教授)。 錄音現場實況一 台上的演奏者是李宜錦、林宜嫻、張姍卿。台下是由資深錄音工程師,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宋文勝老師(背對站立者)領軍的影音紀錄團隊,最右邊看著樂譜的是奇美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呂景民。 錄音現場實況二 音樂家們聚精會神聆聽剛完成之錄音成果 |
時間: | 2007年7月1日~2008年8月31日 |
說明: | 奇美提琴典藏不但是台灣的重要音樂資產,亦是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樂器遺產之一。為了審慎其事,讓成果能夠盡善盡美,計畫主持人組織一個跨領域團隊。本計畫之典藏品歷史價值研究以及文字解說工作,由主持人帶領師大音樂系研究生來執行,基金會則提供珍貴提琴收藏供研究與數位化、提琴史料文件供研讀。
2007年7月17日雙方合作會議,洽談數位化對象與合作內容。 奇美提琴顧問鍾岱廷先生,解說各學派製琴特徵。 奇美提琴顧問鍾岱廷先生,與台師大助理進行資料校對。 |
時間: | 2008年5月5日~5月9日 |
地點: | 台南奇美博物館 |
說明: | 本計劃將採用「3D環物影片製作與增添式環場虛擬實境技術」最新開發完成之網路瀏覽版本,建構線上虛擬提琴博物館。由中研院黃春融教授以及攝影師董德明先生負責主持,為了改善第一期的提琴反光、顏色失真等缺失,特別著重在燈光投射與光線調整,力求真實呈現提琴原始風貌。
為了避免提琴表漆產生反光,只好在四周圍起層層黑布。 |
時間: | 2007年10月8日 |
地點: | 台南奇美博物館 |
說明: | 今年同樣在館內同仁協助下,完成博物館環場實景拍攝,雙方事前進行多次聯繫。除了拍攝七樓家具展示廳外,更增加五樓西洋美術雕塑區場景。
董德明先生負責環場實景拍攝。 |
時間: | 2008年6月23日~6月29日 |
地點: | 東吳大學松怡廳 |
說明: | 除了邀請演奏名家拉奏當代樂曲外,更請演奏家錄製多首膾炙人口樂曲,增添專輯豐富多元化。分工方面台師大負責曲目規畫、樂譜搜集、錄音安排、演奏家邀約;奇美則負責出借提琴、場地接洽與樂器租借。在音樂家、台師大、奇美基金會、聞聲數位影音公司等多方努力之下,相信第二期將會帶來更加耀眼燦爛之成果。
錄音現場實況。 鍾家瑋老師、錄音師宋文勝老師。 錄音現場實況。 音樂家聚精會神聆聽錄音成果。 |
說明: | 義大利的提琴製造業,是以師徒制的方式經營與傳承。一位提琴製造家在一個城市開設提琴工作室後,就開始研發、製造樂器,收徒以傳授製琴技術;而代表性的製琴家們,彼此間都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十八世紀之後,隨著工業革命與經濟發展,改變了人民的生活型態,開始出現製琴大型工廠,製琴工藝不再侷限於家族傳承之間。本計畫將製琴史分為「城市與時代背景」、「製琴學派與家族」、「製琴師傳承表」、「奇美名琴典藏」四部份,探討義德英法四國珍貴文獻史料,以及提琴實品、專業提琴知識等;師大團隊負責文獻研讀與文字撰寫工作。
計畫成果網站入口首頁。 兼任助理與提琴顧問鍾岱廷先生進行文獻研究。 校訂本期製琴師傳承系統。 |
說明: | 本計畫除了將珍藏名琴以數位化樣貌呈現給大眾認識之外,另一重要貢獻莫過於將繁雜龐大的製琴歷史梳理出一條清晰脈絡,此傲人成果於2009年9月26日起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絕色名琴─奇美博物館提琴珍藏展》。在此次特展中,計畫團隊協助多項工作,包括:展場文案撰寫,多媒體影片製作,以及規劃提琴互動區展出內容。
《絕色名琴》宣傳海報。 《絕色名琴》特展故宮外牆。 展場一角。 掛在牆上的大幅提琴年表由計畫團隊製作。 奇菱科技所研發的42吋觸控螢幕電子書。 提琴故宮特展圖錄《義大利提琴傳奇1550-1950》一書封面。 提琴互動區: 包括年表、名琴檔案室、提琴3D體驗等三個部分,參觀者可以透過觸控式螢幕,以互動的方式閱讀奇美提琴歷史,瀏覽製琴家族傳承脈絡,聆賞經典名曲,並透過提琴3D影像與名琴做近距離的接觸。 位於展場中的提琴互動區大型看板介紹。 開展前,中研院黃春融老師進行3D展示最後設定工作。 錢善華所長、李淑德老師、許瑞坤院長(左至右)參加開幕酒會後設於提琴互動區螢幕前。 多媒體影片製作: 計畫團隊協助製作兩部在展場播放的提琴影片:
多媒體影片製作會議。 開拍時,詩婷和亭卉在導播車內認真讀譜。 拍攝現場,舞臺上的演奏家是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李宜錦。 由亞太弦樂四重奏演奏製琴師馬吉尼四重奏樂器。 四重奏影片成果。 影片成果採藍光規格,由奇美電子生產的52吋LCD螢幕播放,搭配義大利Sonus Faber公司手工製造喇叭"Guarneri Memento"提供參觀者級製的影音響宴。 |
時間: | 2010年7月12日~14日、9月17日 |
地點: | 奇美博物館音樂廳;東吳大學松怡廳 |
說明: | 迴別於一般博物館文物,提琴除了是一件典藏品,具有本體之歷史、美學與藝術價值外,在演奏名家的手中,它還能發出絕美的音色、唱出動人的音樂。本計劃重要數位化工作之一,即是邀請演奏名家拉奏當代樂曲,將名琴的聲響記錄下來。這件浩大工程是由師大執行團隊與奇美文化公司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師大負責曲目規劃、演奏家邀約、樂譜搜集、錄音的安排;奇美則負責出借提琴、以及場地的安排。 錄音工程分為兩階段,本期邀請謝士雲、謝宜璇、莊孟勳老師協助提琴音色的錄製,由宋文勝老師指導本所多媒體組同學進行錄音;第二階段則延續前兩期計畫,針對德英法三國挑選出代表名曲,分別使用該國提琴演奏,於2010年7月12日-14日在東吳大學松怡廳順利完成,共錄製36首樂曲。 由宋文勝老師帶領錄音團隊。 調整小提琴錄音最佳位置。 小提琴家謝士雲與工作人員合照。 錄音現場。 謝宜璇、謝士雲老師擔任音樂監聽工作。 大提琴家歐陽伶宜演奏。 小提琴家林天吉。 小提琴家謝士雲與中提琴家趙怡雯合照。 小提琴家黃裕峰與鋼琴家陳智琪合照。 其中,特邀請小提琴演奏家李宜錦使用奇美典藏名琴「瑪莉‧霍爾─維奧第」(ex Marie Hall-Viotte)演奏。當年,史特拉底瓦里受不知名客戶所託,製作兩把雙胞胎提琴,並轉手至義大利小提琴家維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手中。二十世紀初,其中一把「維奧第」琴為享譽國際的女小提琴家瑪莉‧霍爾所持有,她精湛的琴藝,再度掀起世人對史氏琴的狂熱風潮。馮翰‧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ms, 1872-1958)深受霍爾的琴藝吸引,也受到喬治‧梅瑞迪斯(George Meredith)的詩篇啟發,便譜出膾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雲雀飛翔》,並由霍爾於1921年6月使用這把名琴「瑪莉‧霍爾─維奧第」舉行首演。今年9月14日,音樂家李宜錦在台灣寶島上,重現當年以「瑪莉‧霍爾─維奧第」演奏《雲雀飛翔》的美麗印象,再度向世人見證古典名琴聲名不墜之神采及名曲撼動人心之永恆魔力。 長榮交響樂團彩排畫面。 東吳大學松怡廳正式錄音。 李宜錦演奏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維奧第」。 |
* 本套專輯入圍21屆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最佳演奏獎」。
說明: | 此套CD曲目選自本計劃錄音成果,內附由計畫執行團隊撰寫的143頁中英文彩色解說。包裝設計採用百年提琴自然漆色與其原始木紋,呼應奇美提琴理想國的主題與精神,古樸與自然剝落的色澤點綴出名琴的歷史與價值感,而金黃色的標題如家徽般烙印其上,更彰顯出名琴與此套產品的尊貴。包裝左下方挖出的 f 孔,除精準地呈現出提琴樣貌,增加裝飾感外;同時點出此次錄音提琴於其歷史中的重要性,如同 f 孔於提琴的構造為其發音震動的關鍵般,更顯出此份文獻資料與錄音的珍貴。圖鑑手冊以黑色絲綢包裹,巧妙地融合西方名琴與東方元素,妝點出商品的高貴質感,並象徵東方奇美完整收藏西方名琴的宏偉理想。手冊的絲綢以正黑色描繪出音樂的純粹性,完美演繹並延伸出名琴風華與傳世精神。
第21屆金曲獎頒獎現場。 入圍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 金曲獎入圍獎盃。 |